申论热点:科学需要公众参与
发布时间:2015.10.08  浏览次数:3821次   来源:尚邦公考

今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根据科学技术活动特点,把握好科学研究的探索发现规律,为科学家潜心研究、发明创造、技术突破创造良好条件和宽松环境。这为我国科学界推进科学研究范式创新,遵循开放科学活动规律,扎实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提供了战略依据。当前,开放科学已成为国际科学研究的新范式和世界科学共同体的流行语,全方位准确把握开放科学的特征,对全面深化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具有重大理论引领意义。

  开放科学具有公众化、大众性的典型特质,即科学研究过程需赋予普通公众可参与性。然而,这种公众参与式科学主要遵循自上而下的设计逻辑,专业科学家仍然扮演着主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非科学专业人士并不对科学研究过程产生重大影响。其目的是邀请公众参与并协同探索科学问题、发展新技术、收集与分析数据等活动,以提高公众对科学研究过程的理解,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府对科学事业的决策行为,提高科学研究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从方法论维度理解开放科学,可以知道开放科学是一种更有效开展科学研究和更有效传播知识的方法,即开放科学是一个能够将知识创造过程模块化、科学价值链开放化的新范式。从这个角度看,开放科学开放创新在方法论上有相通之处,即开放创新的内化(外部知识内化到知识生产过程)和外化(从闭合式知识生产过程溢出)的方法论原理可适应于科学领域,主要体现在科学的开放协同性上。洛伦索·达科特(Lorenzo Ductor)在对经济学领域国际科研论文的研究中发现,多作者合作科研论文占世界科研论文总量的比例由20世纪70年代的24.7%,增加到2000年的52%2011年的62.7%OECD(经合组织)相关统计也显示,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合作科研论文比例有大幅增加趋势,且具有高国际科研合作率国家的科研论文比低合作率国家具有更高引证影响因子,国际科研合作率与国家科研论文质量存在高度正相关性。这表明国际科学研究开放度不断增强,世界已进入开放协同科学时代。

  开放科学的开放性意味着科学研究范式从线性闭合式向协同开放式的根本转型,这就需要构建开放科学信息共享体,使所有科学知识都能够在线应用。其方法论逻辑是,通过在线平台的运用使非科学专业人士涉入科学研究过程。这种在线集成性研究带来了科学实践的深刻变革。从社会资本理论视角看,科学家共享信息行为本质上并不具有开放科学情境中的利他性,而是建立于非物质回报体系。这就意味着,科学实践变化与科学文化的根本性变革二者之间具有高度共存性。第二代互联网技术具有明显的促进和加速科学发现的工具性特征,不论是社交网络组织、电子实验室笔记本,还是受控词汇表,这些工具能够帮助科学家有效完成开放科学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开放科学方法论的关键问题,是要解决其结构性参数要素,以及科学家共享科学知识和将软件工具纳入研究实践的激励机制。



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由本站编辑整理发布,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本站管理员进行删除或修改。

尚邦公考

微信号:dxgwyedu

让学员带着“?”来,带着“!”踏上成“公”之路

立即关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