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热点:能否推动戏剧从作坊进入工业化?
发布时间:2015.09.12  浏览次数:3736次   来源:尚邦公考

中国当前大多新建剧场的舞台基础设备相比于国际水平都不算差,但为什么我们总会感觉呈现的舞台效果差强人意?差的是从手工业到工业发展的那非常关键的一道门槛。这道门槛,往往不是设备,而是如何运用这些设备,如何理解这些技术,如何将舞台制作看作一个齿轮式彼此衔接的过程,完成工业的运作。从这个角度去看,以“奢侈”的方式引进《战马》,对于我们理解什么叫舞台工业,应当说是在关键时刻起到关键作用的。

 

  驯服舞台上的钢铁

  《战马》在今天的意义,是要将其置于中国文化/戏剧产业发展过程中去观察的。

  文化产业,嚷嚷了很多年。可大家热衷讨论的“产业”,要不聚焦于作品/产品能不能“大卖”,要不就是聚焦于投融资。投融资是产业的前端,消费是产业的末端,而文化产业,是要以文化生产的工业化为基础的。没有强大、完整的工业体系,产业是很难壮大的。这一问题,在其他经济领域中应当是zui容易理解的,但到文化领域,就变得很模糊很暧昧——是不是文化搭上产业已经显得很掉价,还要谈工业,就更有点难以启齿呢?

  几年前我在哥伦比亚大学访学,有机会跟着哥大戏剧系的本科生到处去看戏。很多戏在讲什么,我大多都忘了,但关于百老汇乃至外百老汇的有一点印象极其深刻——那就是舞台制作的强大能力。百老汇的剧场从现在的眼光去看,大多都很陈旧了,但它的舞台制作能力并不随着剧场的老旧而过时。不用说《歌剧魅影》《芝加哥》这些享誉世界的大制作了,一些小的制作,都能娴熟地运用舞台机械制造各种舞台幻觉即使是如The Wooster Group这样老牌的“先锋戏剧”,几年前创作的《北大西洋》,整个舞台都用钢板构成,而那钢板在舞台上各个角度都转换自如。

我记得当时就很困惑地问过一位百老汇的舞台设计师:为什么你们那么爱用钢铁作为舞台制作的元素?他想了想说,因为钢铁比木头便宜吧!当钢铁成为舞台设计的主要元素,舞台制作的重要工作,就是要驯服钢铁,要让舞台上的钢铁,如同软性材料一样。我想,这真像是个绝妙的隐喻:现代舞台的工业化过程,是不是就在这样驯服钢铁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战马》是典型的工业化

  从这个角度去观察,《战马》是典型的工业化——也可以说是工业发展到很高层次的——戏剧产品。只有工业发展到很高层次,它才能够在工业的舞台上,将手工制作、人工操作的马的运动,马的呼吸,马的故事,嵌入到一个完整的叙述过程中。

  《战马》的舞台制作高超,并不只体现在舞台上如何创造“马”,而是在整个舞台上,如何才能让被演员操作的“马”成为舞台的主要表演对象?如何才能让这匹有个性、有生命的马,在舞台上完成一个总体的叙述?

  舞台上所有场面的调控,都是为此服务的。举个zui简单的例子,但凡看过《战马》的观众,想必都对《战马》的战争场面记忆深刻。但仔细想想,给人印象深刻的、“宏大”的战争场面,它运用的是什么样的方法?那几乎就是在空的舞台上,用灯光的闪烁、用几个人影的造型,就构造了如电影大片一般宏大的战争场面。舞台上并没有真的骑兵团队,却时时刻刻有着骑兵团队的战马嘶鸣——人家确实就只是用简洁的舞台效果营造出庞大的战争场面。不错,这看上去是导演的构思,但如果没有舞台制作的强力配合,这些有可能完成吗?

  从单部作品来说,《战马》是一部非常英国的作品。《战马》确实是一个属于英国人的故事。在英国人的一战记忆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的就是随着现代战争悄然来临,马,作为战争的重要工具,就从这一时刻谢幕。一个新的机械化的时代,从此破土而出。它带来了社会生产的巨大进步,也迅速地让人脱离与自然万物的血脉联系。《战马》是在回应这种记忆。而《战马》选择了手工制作的“战马”作为舞台的主角,我想,也是在潜意识层面,以后工业的方式在凭吊前工业的伤痕吧。对于我们来说,对于这一层面《战马》的意义,缺少一些潜意识的共鸣,但这不妨碍《战马》仍然是一部感人的作品,更不妨碍《战马》对于我们的重要性。



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由本站编辑整理发布,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本站管理员进行删除或修改。

尚邦公考

微信号:dxgwyedu

让学员带着“?”来,带着“!”踏上成“公”之路

立即关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