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热点:穹顶之下
发布时间:2015.03.03  浏览次数:3749次   来源:尚邦公考

  这个周末,由央视辞职记者柴静个人出资并担当主演的纪录片《穹顶之下》,成为网络关注和热议的焦点,笔者也用一个下午的时间,在网络上免费观看了两遍,正如媒体所描述的那样,纪录片通过展示大量详实的资料,试图回答雾霾是什么,它从哪里来,我们怎么办这三个问题,以zui通俗的语言带给观众zui深刻的思考与共鸣,尽管柴静影片中以保护女儿健康的母亲身份强调,她与雾霾之间只是一场私人恩怨,但影片所散发出的张力,足以让每位生活在雾霾天气下母亲、父亲乃至每一条生命产生震撼。

  显然,我们每一个人不只是如今雾霾的受害者,同时更是雾霾的制造者,并且是这一制造过程的受益者,尽管我们每一个城市的雾霾天气有所不同,每个人对雾霾天气的贡献也有巨大差异,但是,从雾霾是什么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形成雾霾的几乎所有元素均来自于我们人工制造,那些让我们肉眼看不见的PM2.5颗粒,在给我们健康造成巨大威胁过程中,也让我们所有人感受到经济发展所带来穹顶之下的巨大变化,因此可以说,雾霾本身与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千丝万缕的恩恩怨怨,我们从赞美它、忽视它、看见它、到zui后认识他无所不及的威胁,已经走过了30多年,柴静称她和雾霾只是私人恩怨,但观看过整个影片之后,笔者陡发现,眼前的雾霾与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有巨大的恩怨情仇

  不可否认,现在雾霾天气的严峻,也是发展中国家在追求经济快速发展中所普遍存在的烦恼,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在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如今这一惨痛现实不仅出现在我国,印度更与我国有过之而无不及,影片的可贵之处是没有对此表示过多怨言,而是非常理性的进行深入剖析,柴静在剧中所讲述的一段经历让人记忆深刻,如果没有中国城市化的话,我现在应该在山西我父母帮我找的一个单位里,带着蓝袖套打着算盘度过余生。而正是这种带着制造PM2.5的城镇化建设,才使得柴静能够拎着小箱子来到北京,找到工作,在这个城市找到我的归属和价值。正如她所言:城市给了我们个人的自由,也给了这个国家30年来的繁荣。而这种建设和繁荣更给了每个人摆脱贫困和命运的机会,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用牺牲环境的代价来改革开放和推动城镇化建设,两者并不存在必然关系,但事实上却是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追求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所走的弯路。雾霾的出现,是经济发展之殇,实则也是人们盲目追求发展速度所结下的私人恩怨

  但是,穹顶之下,每个人与雾霾之间的私人恩怨,已经成为危害公共健康和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zui大瓶颈,遏制与减少雾霾乃至zui终消解雾霾,让生态环境得到切实有力保护,却又需要每个人像柴静那样把与雾霾作斗争,当成自己的私人恩怨,为减少和消灭雾霾尽自己的一份责任担当,在笔者看来,这也是纪录片《穹顶之下》所传达给观众的一个zui重要主题,影片普及雾霾、正视雾霾、以实现解决雾霾的正能量恐怕也是短时间内被广大网友纷纷点赞的zui主要原因。尤其是各级地方领导干部以及各类污染企业的经营者,更应当把自己与雾霾之间当成一种你死我活的私人恩怨,不再为了眼前的经济发展利益而姑息甚至放任雾霾,不再以损害个人和公共健康的代价换来曲线向上的GDP

  穹顶之下,我们都处在一个巨大的实验舱之内,没有任何高墙可以阻挡雾霾的肆虐,每个人与赖以生存的环境空气没有私人恩怨却胜似私人恩怨,观众不会忘记影片结尾的时候,柴静的话题再次回到她的女儿身上,讲述她女儿在小花盆里养了一只蜗牛,每天女儿一起床就要对蜗牛吹出一口气,希望用这种方式能帮助小蜗牛长大。其实我们初来世上的每个孩子,都非常喜爱小动物和这个世界,孩子需要父母的保护,父母就应当承担起不让雾霾伤害自己孩子乃至每一条生命的职责,正如影片结束前柴静所说的这段话:在雾霾zui严重的时候,我们至少有一件事情可以做,就是保护好你自己和你所爱的人,成千上万的孩子正在孕育、正在出生,这些河流、天空、大地,是应该属于他们的,我们没有权力只是消费、不知克制,我们没有权利只知抱怨、不知建设,我们有责任向他们证明,一个被能源照亮的世界,同时是可以洁净和美好的。

  影片结尾的意境zui值得品味,黑暗中,一个巨大的蓝色星球在柴静凝视的目光中向远处旋转而去,那是一个没有被任何污染的地球,也是被人们用私人恩怨消除雾霾并凝望守护的地球,影片告诉所有人,消除雾霾不缺技术和能力,只缺勇气和发展观念的转变,当我们每个人都把消除雾霾当做自己的私人恩怨,天空可以变得更蓝,地球可以更美。



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由本站编辑整理发布,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本站管理员进行删除或修改。

尚邦公考

微信号:dxgwyedu

让学员带着“?”来,带着“!”踏上成“公”之路

立即关注
友情链接